究竟哪一天才是岁首,历代的日期也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元月为岁首,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行《颛顼历》,用十月为岁首,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由于《颛顼历》的误差越来越大,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命司马迁、壶遂等人议造改历,这期间,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唐都编制的《太初历》横空出世。《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了“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等,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多年。
在《太初历》中,落下闳等人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并依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至冬季阴历的十二月底为岁终,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太初历》还改革了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的安排更为准确。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经过比较后,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规定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农历“春节”的确定
《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元旦”“新年”,也就是民间所称的“过年”。那么,农历“春节”究竟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呢?
起初,《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这些数据看,虽然与现在的计算方式比,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
《太初历》在实行了188年后,公元84年,东汉时期开始实行比《太初历》还要准确的《四分历》。根据记载,《四分历》为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石申所著,被誉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规定一年(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与我们现在的计算方式只有0.0077日的误差。
《四分历》之后,中国还实行了景初历、元嘉历等等相关历法。其实,汉代之后的每一个朝代几乎都会修历,但这些新的历法只是让时间变得更精准,却都保留了《太初历》制定的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置闰的方式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等,这种计算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1914年,朱启钤在《定四季节假呈》中将农历的元旦命名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提交给政府后被获批照准。自此,公历1月1日被正式称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则被称为“春节”。
《太初历》为何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中国的天文学最早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北斗星象图显示,当时的先民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时空体系与天地宇宙的早期模式,并初步形成诸如二十八星宿恒星观测体系、四象体系、盖天宇宙学说等传统天文学的重要概念。
天文学是编制立法的基础。在《太初历》之前,中国有《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等历法,只是这些历法因文献资料的缺失,至今已经无法准确考证。而《太初历》则是中国有完整文字记载和实物数据可考的第一部科学的传世历法,不仅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而且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达到的一定位置。
节与气是两种不同概念。商以前,中国已出现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气。商朝时,古人将每气的长度一分为二,创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
《太初历》之所以能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是因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讲究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以十月为岁首或是以立冬为岁首,均与生产生活有较大出入,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完全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灿烂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