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故事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哈哈一笑。上演了一出历史闹剧。
烽火向来和狼烟一起并称烽火狼烟。
在辞典中,狼烟的解释如下: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
那么狼烟真的如词典中所说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的陆佃在《埤雅》中也提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似乎证实了狼烟确实是由狼粪烧出来的烟?但是俗话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畅销书籍《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专门做过一个实验,那就是烧狼粪——“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为浅棕色,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而且难以点燃,用干柴辅助其燃烧,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连冲天的白烟都没有,哪里有冲天的黑烟?”
“狼粪说”最早从唐朝开始流传,因为没人亲身验证,就以讹传讹,直至将烧狼粪变成了事实。明朝的大将戚继光就曾抱怨过:“在南方,狼粪太难找了”。
那么用狼粪当原材料,需要多少狼粪呢?
要知道明长城全长8851千米,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388千米,有敌楼和烽火楼1675座。如果我们为每座敌楼和烽火楼准备一筐2千克重的干狼粪以备用,那么总共需要3350千克,即3吨多的狼粪。以此类推,用在整个明长城上的狼粪得重达50多吨。
”五十多吨”的狼粪,要知道狼不是圈养的动物,想要在野外找到这么多的狼粪,并且需要一直保持存货充足,显然是需要大量人力的,这在当时显然不切实际。
那么狼烟究竟是什么呢?著名敦煌学学者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
展开全文
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甚至是杂草。那么狼烟的原材料弄明白了,狼烟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草原人从古自今一直崇拜狼图腾,“狼烟”的最初本意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因为动物一般惧怕火光,狼也不例外,所以如果遇到狼,人们通常生火来抵御。
而在当时生火形成的烟被远处的人看见,人们就能知道有烟的方向就是有人被狼群围困从而过来救援。
当中原被少数民族入侵,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的汉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这些民族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战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骑兵。
烽火是用来请求援助,而狼是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图腾。久而久之,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所以,“狼烟”与狼粪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